金沙(js6666-ViP)官方登录入口|欢迎您-Google百科

员工文苑
您当前所在位置>员工天地 >员工文苑
我的读书情节
发布时间:2011-12-16     浏览量:3133   分享到:

我的读书情节

      有了文字,一个人的灵魂才不会孤单寂寞;有了阅读,一个人的思想才会不断得到升华!                                             

——题记

时光转瞬,来到这个世界已近二十六个春秋,在自己所有的记忆里有过很多让人无法割舍和丢弃的东西,日子久了,便成了一种情节。从小,就记得家里的小书柜里放着父亲的书,有的很厚,那时还很小的我得用双手才能抱动,喜欢看纸张上一排排整齐的文字,喜欢嗅那淡淡的油墨味。

最开始读书好像是六、七岁。在农村,这个年龄刚上小学一年级。放学回家父亲总是一笔一划地教我写,一个字一个字地领我读。如果放学后只顾贪玩而把规定的功课完成不了,就会被在炕沿下罚站。那时候,看到炕沿就有种恐惧感。

自己真正主动翻阅书籍是在十岁以后。当时最迷恋的是武侠、志怪之类的书籍。《岳飞传》是我完整读完的第一本小说。初中,基本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集历史性和故事性于一体的书籍,当时最明显的效果就是语文成绩一直很好。高中,虽然学习十分紧张,但我也常常忙里偷闲,翻阅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每每读到一些文章,都会联系自己的经历去感受作者的心情。

高考完那个漫长的假期使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看自己喜欢的书,县城里有一家“华中希望读书社”的连锁店,里边的图书很全。我狠下心办了一张100元的卡,隔三差五到县城借阅很多自己喜欢的书,近3个月的假期,我贪婪享受着和书籍在一起的日子。

2005年的9月,告别父母,我踏上了开往兰州的汽车,一个行李箱,一个背包,母亲执意要送我到兰州,父亲不答应,说我都是大人了,应该自立。上车前,父亲没有过多的叮嘱,只是说让我照顾好自己,又在我的背包里放了两本书,一本是刘墉的《靠自己去成功》,一本是刘彦庆的《素养》,我理解父亲对儿子的苦衷和用意。

大学的时光是轻松和自由的,第一次感到了学术的光芒,没有了高中时的繁重与枯燥,没课的时候,我可以拿着自己的借阅证到学校的图书馆里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然后坐在农大绿荫荫的校园里,让那些文字充实着思想,让自己通过书籍更能找的到一些属于自己的空间和认识另一个自我。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读一本书,我们都会与主人公同悲、同喜、同乐、同忧,我们的心灵仿佛经历过一次洗礼;在享受美的同时,我们的思想、情操、心胸、智慧也在与先贤们的对话中逐渐变得高尚、仁厚、聪明。           

我总是一直相信,一个人的作为是由一个人自己的思想所决定,而一个人的思想又是靠自己的“阅历”而决定。读书,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乃至一生。

读书同样也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自古就有“开卷有益”的典故,宋太宗赵光义与大臣的一次对话:“朕性喜读书,颇得其趣,开卷有益,岂徒然也”。宋太宗不但自己践行了“开卷有益”,更引领了开卷之风尚,让大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最辉煌的朝代,有史为证。读书,亦然是改变国家、民族走向富强的基础。

正值隆冬,陕北高原上已然银装素裹,片片雪花犹如吐絮的棉朵一样,从天空中飘了下来。宿舍内温暖惬意。我捧着书卷,思绪随着雪花飞舞,感受着读书带给自己的乐趣。在以后的日子里让读书与自己继续相伴,我想,用我的一生也可能无法了结这深深的读书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