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js6666-ViP)官方登录入口|欢迎您-Google百科

员工文苑
您当前所在位置>员工天地 >员工文苑
让生命在焊花中怒放
发布时间:2017-08-24     浏览量:1911   分享到:
 让生命在焊花中怒放
——记全国劳动模范谷刚
    “像肩章,他把两块奖牌扛在肩上:省部级劳模、全国五一劳动模范奖章;像诗人,他有两个‘笔名’:中国石油焊接技能专家、石化公司高级技师……”这是4月初独山子本土作家罗基础诗作《工人•技能专家•工作室》对谷刚的赞誉。
    4月28日,谷刚同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隆重表彰,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谷刚的人生履历里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全国劳动模范。
    不服输的专家
    “诗人、画家在纸张上吟诗作画,他在石化装置书写整齐的七律,描绘细腻的工笔。艺术家用笔,他用焊枪,他的名字叫谷刚……”
    33年前,19岁的谷刚从部队转业分到十一化建,拿起了焊枪。苦、累、脏,是那时谷刚对焊工的印象。
    1986年,谷刚参与了乌鲁木齐石化炼油厂球罐的焊接任务。时值八月酷暑,天气闷热,在三十多度的室外,穿戴着防火服、厚防烫手套、工作帽、防护面罩,面对着预热温度达到100多度的球罐,一会就热得浑身湿透。忍受着高温的煎熬,又要保持固定的姿势作业,每天连续工作几个小时,谷刚真想不做这苦差事了!
    内心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让谷刚最终没有放弃。焊工的工作量每天都有统计,通报谁干的活多,谁的焊缝合格率高,同事之间也互相比技术。谷刚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他认真作业,虚心请教,总结每次焊接的得失,并针对作业中各种难点进行焊接模拟练习。
    1989年,谷刚在克拉玛依市100万吨常减压装置焊接大赛上取得优异名次,这对他来说,是个极大的鼓舞。1991年,洛阳石化大检修,谷刚作为技术骨干负责炉管焊接任务。面对压力与挑战,谷刚没有辜负领导的信任,他的焊接合格率达到100%的水平!
    1992年,独山子14万吨乙烯工程开工建设。此时的谷刚已成长为十一化建的电焊状元。谷刚承担了工程核心、难度最大的乙烯裂解炉的焊接工作,他严格要求自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一道道的焊缝上。1994年该工程一次投产成功,裂解炉获得中国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
    2005年,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破土动工,这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也是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作为中国石油焊接专业领军人物的谷刚再次展示了精湛的焊接技能,由他负责的项目全部安全、优质、高效完成。
    有“点子”的专家
    和友人去布尔津度假,看见沿街修理铺门前有人在焊接塑料管子,谷刚就挪不动步了,蹲着看了半天。
    谷刚对焊接的喜欢发自内心,近乎痴迷。正是这份对钻研的融入与执着,也让谷刚能在急难险重情况下沉稳应对,屡出奇招。
    2011年11月,乙烯厂苯乙烯装置脱氢反应器出口管线断裂,管线的温度高达800度。按照常理,应当在装置停工、降温之后才能进行焊接修复,但是这样会对全厂生产造成波动,严重影响系统平衡。在仔细观察现场之后,谷刚穿上防火服,戴上防火手套,决定实施高温修复。这次超常规焊接结束后,谷刚就像洗过桑拿,衣服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因为注意力高度集中,谷刚甚至不知道自己受了三个小时的煎熬,也没有发觉到双手被烫满水泡。脱掉防火服,谷刚感觉自己累得要瘫了,手面传来也阵阵钻心的痛。
    2014年3月,炼油厂8万方制氢装置制氢转化炉集合管焊缝裂开,导致装置非计划停工。由于抢修时间短,不能更换炉管,只能进行修复。当时天气寒冷,室外温度在冷下二十度以下,焊接处空间狭小,给作业带来难度。谷刚带领团队成员在现场认真分析,搭设防风篷,用毛毡堵死各通风口,对炉内加热,作业区底部设临时取暖,确保焊接区域在零上四度以上的温度。经射线检测和转化炉气密试验,经谷刚修复的焊缝完全满足生产要求。
    有人说,谷刚是名符其实的装置“守护神”;也有人说,谷刚的焊枪飞溅的不只是焊花,更有智慧和心血。谷刚却腼腆地表示,那是因为自己经历的多,总结的多,仅此而已……
    能创新的专家
    2012年,石化公司以炼建公司和研究院为基础,发挥联合技术优势,创建成立了谷刚劳模创新工作室,谷刚担任组长。
    两年多的时间,谷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成功解决多项技术难题。
    公司14万吨乙烯工程建成投产后,异径管的使用寿命最长为3个月,严重制约了裂解炉的长周期运行。谷刚下定决心,要动手改造这个由发达国家设计的设备。他搜集查阅资料,多次冒着高温钻进炉膛,分析管线的内部结构,在材料选用材质和厚度上反复试验,最终通过对衬筒及保温层进行改造,攻克了修复技术难题。谷刚研制出的新型异径管比进口产品使用寿命延长了5倍,每年可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运行,炉管易出现氧化弯曲、裂纹、蠕胀、鼓泡等问题,继而发生泄漏。更换炉管的费用相当昂贵,每根需要一万美元。谷刚尝试用“局部补焊”的修复方法,由于新旧炉管之间的物理性能差异很大,焊接质量一直达不到要求。为通过反复试验积累数据,谷刚整体泡在工作室,最长的一次是连续半个月没有回家。他利用现场收集的旧炉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新、旧管互相搭配焊接的研究,并记录下每次的焊接工艺参数。经过三年的攻关试验,谷刚编写的“焊前预热、焊后缓冷”的炉管焊接工艺评定,解决了新旧炉管焊接的质量难题,使炉管的使用寿命延长到5000小时以上,每年为公司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80多万元,填补了石化行业奥氏体耐热钢材质焊接修补技术的空白。
    谷刚的炉管焊接技术评定在实践中得到推广运用。2011年,石化公司在检修中一次性修复120根裂解炉管,焊口1000多道,焊接合格率达到98.6%,装置投产后运行效果良好。如此大规模地成功修复裂解炉管在中国石油尚属首次!
    谷刚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后,谷刚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6项科技成果、技术革新,全部在炼化生产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他撰写的多篇技术论文被评为中国石油优秀论文、全国QC小组成果一等奖及石化公司工人技术成果一等奖、特等奖。
    有想法的专家
    “相比以前,我拿焊枪的次数少了,更多的是作为‘教练级’人物攻关焊接技术难题,处理生产现场急难险重问题,为公司培养高技术焊接人才。”4月24日下午,谷刚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如是说。
    谷刚的身份改变,他的忙碌状态和肩上的那份责任却始终未变。从去年开始,谷刚作为焊接技术专家,参与了我区天然气管线整改工程。今年大检修,谷刚提前做好重点项目的焊接工艺评定,对主要焊工作业人员进行了培训。最近,他以焊接质量技术监督人员的身份,配合检修施工单位实施乙烯冷箱的组装、焊接和测试等工作。
     “年龄大了,已经没有精力和体力去参加各种焊接比赛了。如果真要参加,我也有信心能拿到好名次。现在我用经验和技术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也一样算是干大事。”52岁的谷刚幽默地对记者说。
    谷刚的教徒方式独特,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从理论强化,到手把手指点,再到结合实际命题,谷刚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积累的实践经验传承给弟子们。近些年,经谷刚一手培养的焊接技术骨干达20多人,徒弟马兴国在2011年全国焊接技能大赛中获得全国第五名、中国石油第一名的好成绩,7人在中国石油电气焊技能大赛中获得金银铜牌,特别是培养的7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技术骨干,如今都在生产中独当一面。
     “我希望通过工作室,把掌握的焊接技术和经验推广,也希望与国内同行一起研究焊接技术难题。在退休以前,我要将所有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弟子。”谷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