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过了山野,野草流连忘返,鲜活地如同季节不曾荒芜,生命永垂不朽。
山隅一角,隔着尘世,姑婆的一生犹如走马灯一样呈现在眼前,道尽世间百态和酸甜苦辣。风雨几近百年,时代的尘埃,在她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像是一种樟脑的香味,经年累月的故事感扑面而来。
镜头一转,上个世纪30年代,一个女婴呱呱空地。接生的老婆婆慈祥而熟练的用小米粒为女孩捻出耳孔,以此彰示“女孩”的身份,或许也预示了女孩今后的生活道路。
弹指间,女孩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挑水、洒扫、烧火做饭,已然是家里的“好帮手”。可惜天年不好,少女挣脱不了命运的枷锁。十一二岁就作为童养媳被送去夫家,冠上已婚妇女的身份,瘦弱的身躯不得不支撑起一个家庭的责任,生活变了似乎也没变。挑水、做饭、务农……一样不差,侍应着婆家,本该以为这就是一生。
谁知生活总是出其不意,一波三折。女孩因多年无所出被休弃遣回娘家,一瞬成为村子的 “谈资”。这一刻,我甚至可以想到她的绝望和无助,在夜深人静的长夜偷偷哭泣难过,独自舔舐伤口,赶早还要若无其事继续做衣活,做绣活,以及面对日复一日的鸡零狗碎。
人生第一次进城,始于求医问诊的路上。骡马颠簸,女孩仿佛见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世界。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夜晚,女孩的绣工越发精巧,这给了她立足生存的站点。平静的生活涟漪轻泛,姑婆认识了姑爷,两人携手步入婚姻,拥抱全新的生活。
城里人 “讲究”,讲究干净,讲究品质,讲究体面。姑婆没能妥帖安放的“少女心”,如烟花般“呼”的一声一片片绽放,璀璨在日后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潜移默化成为儿孙的生活标杆。
即使生活再苦再难,也要做一个体面的人。衣服破了可以补,糠菜难吃可以饱,只要干净卫生,自立自强,照样抬头挺胸,照样体面大方。亦如那句老话一样,有些人吃过的苦比吃过的盐还多。后来,姑婆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
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掀起“回乡潮”,姑婆一行踏上了回乡路。这一去就是一辈子,一生与黄士地为伍,春耕秋收看天年,灶台里外全是活,她却依然是那个“讲究”的少女。跟着〝扫盲班”认字识字,自己绣花绘图接绣活,经营家庭也经营自己,窑洞里的物什纷纷都是“见证者”和“亲历者”。
鸳鸯盖头下整齐叠放的被褥,立柜里干净整洁的衣裳,甚全连凳子、椅子、桌子都穿着一针一线勾勒缝制的小包布,炕头上的鸡毛掸子似乎 也随着姑奶的一擦一试,别有一番大公鸡耀武扬威的气势。
姑婆随身携带的 “小手帕” 是我见过最神奇的物件,永远叠得方方正正,像一个宝藏一样,充满岁月的气息。年过九十岁,她从没给儿孙带来一丝一毫生活 上的负担,衣食住行亲力亲为,还在帮村照应着儿女。人生弥留之际,依然穿戴整洁,没有嘱托和告别,身体力行诠释了一生的 “体面”,静默安然地离开了人世。
晨光熹微,老母鸡身后跟着一群小鸡仔,奔向一天的生活。腾腾升起的炊烟,集结着人间烟火,诉说着一个家庭的憧憬和归属,这孔窑洞却再也没有姑婆的身影。
她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和爱敬,就像一个真正的“大家闺秀”。在思想上,她是一个守旧国执的人;在境界上,她是一个丰盈富足的人;在生活上,她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人。经受了生活粗粝的打磨和历史年轮的考验,依然折射出光彩眩目的美。
在平凡的生活中为自己开辟一方净土,纵然无法自主选择人生,依然能够将糟糕的生活活出诗意,把薄情的世界活出深情,活出自己的体面一生。我想,这是对一个女人最大的褒奖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