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院士
发布时间:2017-08-21     浏览量:1727   分享到:
工人院士
——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张子元
作为船舶动力和电力的来源,主机与辅机被誉为船舶“心脏”,它是否起搏强劲,直接关系大船在海上航行的安全。然而,只有熟悉它的庖丁,才能在安装和调试期间游刃有余。张子元就是船舶“心脏”的外科专家。
2016年12月8日,第十三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张子元捧回了沉甸甸的奖牌,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 这是中国技术工人的最高荣誉,被誉为我国产业工人的“诺贝尔奖”, 获奖者素有“工人院士”之称。朴实的他仍然只是腼腆地笑着,没有什么豪言壮语。
算起来,张子元干上船舶钳工这一行已有33年了,摸透了其中每个门道,成为业内首屈一指的钳工大王。虽然获得了众多荣誉,但对他来说,最大的褒奖和激励仍然是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制造一流的产品。
说真的,我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还有不少同行和同事比我更出色。
刚一见面,这个外表憨厚的汉子做了这样的开场白。握了握手,粗糙有力,温暖而坚实。
成绩与荣誉的背后,是艰辛和汗水;鲜花与掌声的背后,是执着和坚守。回顾张子元一路走过的成长历程,任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割舍不断的是浓浓的钳工情,传承的是精益求精的匠心。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张子元看来,成为一位优秀船舶钳工,热爱是第一要素,“你要热爱你的岗位,只有热爱才能敬业,当你决心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以一颗赤诚的心去热爱它,它会跟你建立起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锲而不舍、精益求精追求工艺上的完美。”张子元感慨地说。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在外人眼中,张子元是钳工大王,是渤船首席技师,属“国宝”级别的技术专家;在同事眼中,他身怀“十八般技艺”,经过他的“妙手”,设备每每都能“起死回生”,他是名副其实的设备安装调试的“国医圣手”。
船舶产品某部位的加工,是目前同领域开展的大直径、超长度圆孔内壁及平面的数控镗床加工工作。部件长度大,镗床加工主轴严重颤抖,产生跳刀现象,导致加工精度低,施工周期长,需历时近半年之久,严重影响产品整体节点计划。张子元对出现的问题仔细分析,总结上百条产品施工经验,制定出了一套新的镗床组装工艺流程,消除了镗床加工主轴的颤抖现象,工期缩短一半,施工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受到了上级单位的高度赞扬,该方法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国家节约生产成本近百万元。
“我们的首席技师总有股不服输的精神,难度越大越要试,而且爱研究,别人都这么干的时候,他会琢磨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是同事给张子元的评价。
船舶设备双金属密封面加工是长期困扰施工人员的难点问题,由于该项施工的光洁度精度要求极高,传统施工方法只能采用手工精磨来保证技术要求,增加了施工难度和周期。为了有效解决这一施工难题,张子元对机械加工设备进行了深入的改进,利用气动砂轮研磨原理制作了铣磨工装,通过实践证明完全达到了工艺要求,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检验一次交验合格,该项问题的解决攻克了国家双金属材料密封装置加工的瓶颈。
张子元的成长之路,步履坚实,每一步都是“工匠精神”的有力诠释。“钳工是一种干一辈子、学一辈子的工作”,这是张子元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遇到技术难题,他总会用这句话来鼓励大家。踏实、勤奋,成就了他。经过多年的锤炼,他慢慢成长为公司轮机专业设备安装、调试领域里“张专家”。“有困难、找子元”更是成为大家的口头禅。某产品阀门减震装置能够有效提高产品性能,其安装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产品整体的质量,由于没有施工先例以及充分的技术和材料支撑,造成前期施工质量效果不理想。张子元根据多年施工经验和对现场环境、结构及位置进行攻关,制定出一套安装工艺规程,并通过客户和相关专家的一致认可,目前该工艺已纳入产品执行工艺规程,为指导后续产品施工奠定了扎实基础。
这些看似神来之笔的灵感,其实蕴藏着深厚的知识积累。30多年的“耳鬓厮磨”,让张子元与机器设备骨肉相连。
钳工这个行当,所处的单位不同,对技术的要求也不一样。作为船舶钳工,在技术上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不仅仅靠手上的功夫,关键是脑子里要有活。有时只要在运转的轮机旁停留一会儿,就能准确地研判出问题所在,这是张子元的绝活。
2014年,船舶产品在即将执行航海试验任务前,发现主发电机组产生震动导致发电机无法正常工作。单位选派他带领几名同志千里驰援检修。赶到现场已是下午6时,在场人员见到张子元高兴地说:“子元来了,这下好了”。张子元来不及喝一口水,马上认真查阅设备的技术文件,并对相关设备状态进行逐一检查和确认。他仔细带观看仪表数据,了解设备的运转情况;听机械运转时的声音和摸设备温度及振动频率。多年的摸爬滚打,使张子元明白,机器一旦‘生病’,就会有相应的症状表现出来,通过望闻听摸能及时发现,并采取合理措施‘对症下药’。凭借多年积累的施工经验和超凡的专业技能,张子元仅用20分钟就找到问题根源,在场的客户方和设备厂商无比惊叹,感慨地说:“服了,这就是人才,这就是大拿”。接下来,张子元又带领施工人员连续三天“钉”在生产现场,按照预计时间圆满的完成了修复工作且一次试车成功,受到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赞扬。
“子元是我们分厂乃至整个公司的一面旗帜,勤奋好学、虚心钻研、勇挑重担,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都非常出色。更重要的是,他带动了我们整个工人队伍学习技术技能的积极性”。“公司关于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奖励机制,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我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向张子元这样的大师级工人技师脱颖而出”。渤船机装分厂厂长高兴平介绍说。
2010年下半年,张子元参与产品设备安装工作中发现,由于舵柄镗孔施工作业空间狭小,现有的镗孔工装存在悬臂过长、表面粗糙度达不到要求,经过细致的调研和认真的分析,他利用镗孔机轻便灵活、加工精度高的特点,将进刀装置与液压马达连接到舵柄上,并在镗杆两端增加了两个改进刀头,通过镗杆轴向往复运动测量舵柄内孔与镗杆间距,保证了两个舵柄的同轴度,实现了自动进刀。整个加工过程运行平稳,加工后的工件不仅表面光洁度较好,尺寸公差和行位公差也都满足了工艺要求,从而大大降低了施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该产品节点计划的顺利完成。
“从进厂那天起,我就把工作当成是一种乐趣,我是乐在其中呢。”张子元笑着说。“解决问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然后搞创新”。
荣誉虽多,但是张子元始终在思考、琢磨,怎样把船舶钳工工艺发挥的更好,能不能在技术上有更多的创新和发明。最重要的是,他始终在践行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就是要“让更多的人超越自己,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钳工。”张子元说:“我的技术再好,也只能为企业贡献40来年,如果能带出好徒弟,就等于使我工作的时间延长了,带出一个好团队,就等于给企业留下一笔宝贵财富。”为此,他认真整理自己多年来工作中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给徒弟。
“大师工作室”的打造,让张子元的舞台更宽广。站在“大师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上,让以张子元为代表的技能创新团队更是如虎添翼。他为工作室设计了工作思路,就是“攻难关、创效益、重交流、传技艺”的理念。在此基础上,他定期举行小型技能培训或技术研讨会,使工作室成员工作常态化;每年新员工进厂进行大规模技能培训,在分厂内开展技能比赛或技能成果创新展示活动,充分发挥了创新工作室作用。
张子元的徒弟很多,除了机装分厂签订师徒合同的“徒弟”、还有其他单位慕名而来拜师的“编外徒弟”。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徒弟都被张子元的精致技艺和人格魅力深深吸引。
闫坤是六工段一组组长,也是张子元的“金牌弟子”,对于师傅,他感慨地说:“作为分厂关键技能的带头人,师傅总是毫无保留,将自己的所学所感倾囊相授给身边的同志,影响和带领整个班组顽强拼搏,在他的熏陶下,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逐渐形成了“赶学比超”的良好氛围”。机装分厂六工段三组钳工张兴华说起师傅来,他侃侃而谈,“我师傅总是手把手教我们技术,督促我们学习理论知识,他常说,再好的脑子,也不如笔头子好使,要随时随地学习、记录、总结”。
参加工作以来,张子元先后荣获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二届技术能手、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全国技术能手”、“船舶钳工职业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等多项荣誉。同时,作为“国家级大师工作室”领创人,他把毕生所学通过 “传、帮、带”毫不保留地留给公司青工,多年来,他的徒弟中具备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达35人,其中高级技师12人。现在这些人员均成为重点产品设备安装、调试技术骨干。
三十多年来,攻克了多少技术难关、解决了多少施工问题,连张子元自己也已经记不清楚了,在他的眼里,每一次施工都是一次新的尝试,新的挑战。对他来说,只有更加勤奋工作刻苦钻研。个人的自觉学习、终身学习,加上一个广阔的平台,一个创新的环境,造就了一位技能大师。张子元用自己的逐梦历程和精湛技艺诠释了匠心情怀演绎了当代普通工人的奇迹,彰显了当代军工战线上“金领工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