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界的女掌门
――记全国劳动模范张素丽
43岁的张素丽是南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的一名钳工技师,她身上的光环可不少: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首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不久前,她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近日,记者走进车间领略她的风采。
攻克技术难题,就是解决“差那一点”的事儿
走进南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转向架车间,处处可见巨大的机车车轮、车架,角落里,一个小小的牌子上写着“张素丽劳模创新工作室”。
“说是工作室,其实就是我和其他6位同事一块探讨技术问题的地方。”张素丽笑着说。
这里是2011年命名的全国首批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机床、机器、各种技术资料占据了工作室内的绝大部分位置。墙上的成员简历显示:清一色钳工高级技师头衔。工作室的目标也明明白白写在墙上:“推广应用新技术、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攻克质量技术难关、培养高技能人才”。
5月初,新应用的一款进口制动器出现不制动等问题,部件车间的工友需要对其进行拆解、维修,却怎么也拆不了。与往常一样,工友们习惯性地找到了张素丽工作室。
没有图纸,没有技术资料,将制动器返厂又耗时太长,怎么办?“试试呗,一点一点弄。”张素丽说。
整整一个下午,这儿敲敲那儿打打,这个生日蛋糕大小的制动器终于被完好地拆开。
同款的另一个制动器出现漏风,可怎么也检测不出问题出在哪儿。张素丽不放弃,她用手指仔细摸了几遍制动器的缸体内壁,发现有一处非常细小的划伤。下午维修、组装后,制动器果真不再漏风了。
“攻克技术难题,有时候就是解决‘差那一点’的事儿。”她说。
“生产”高徒的大师工作室
“差那一点”,怎么才能补齐?张素丽给出的答案是,“考虑更周全,想法更多一些”。
工作室目前共有7人,都是不同车间的骨干。各车间碰到技术难题,他们都随时赶到现场,运用自身的过硬技术和丰富经验“救急解难”,加班儿是常有的事。
有了好的带头人,换来的是整体技能水平的提升。自打张素丽接连获得南车集团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钳工第一名、第七届中华技能大奖之后,洛阳机车有限公司员工就经常在全国钳工类比赛中拿前几名。
车间同事常有变动,张素丽对一名徒弟郭玉茹印象深刻。“她的基本功不错,也很吃苦。有一次,图纸要求是表面粗糙度1.6微米,但她怎么磨都在1.7~1.8微米。操作姿势也没问题,后来我发现她力道拿捏不准。”张素丽说。
调试之后,郭玉茹做出了标准件。在她与张素丽的一次次交流后,一连串的荣誉降临到她手中:洛阳市第三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比赛第一名、中国南车第八届职业技能竞赛钳工比赛第三名、全国技术能手……
仅成立头两年,张素丽的工作室就带徒31人,其中7人取得高级技师证书,11人取得技师证书,21人取得高级工证书。
艰难成长、心血付出,她笑称“没啥”
张素丽在机车技校的同学李勇还记得,刚到技校不久,用扁铲截断钢筋,大部分男生敲不到10下就能斩断,女同学往往需要敲几十下,受到男同学嘲笑。一个月后,当着4下就把10毫米的钢筋斩断的男生的面,砰、砰、砰3下,张素丽斩断了面前的钢筋,同学们都在鼓掌,却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她满手的血泡,那是一个月苦练的印记。
“上技校是20多年前的事儿,现在敲3下可斩不断钢筋,咱得实事求是。”提起这事儿,张素丽又笑了。
1992年技校毕业后进厂工作,23年的时间如何让一个普通的女钳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这背后得有多少心血付出?张素丽却笑着说“没啥”。制作工件精确到头发丝的1/4、蛋壳钻透而内膜不破损、休产假期间拿到大专文凭……这些她都不提。经常负责处理各种难题的她,即便没有活儿,也常喜欢在车间里转悠,想方设法找点活儿。记者之前约采访,就因为她匆匆忙忙赶往河北肃宁参加探伤车新试验未能成行。
“大家有问题能想到我们工作室,咱就得努力把活儿干好。不管做啥,咱绝对不能比别人差,一定得走在前面!”张素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