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工”到“全球工匠”
发布时间:2017-09-12     浏览量:1710   分享到:
从“农民工”到“全球工匠”
——记“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玉村
他,初中没毕业,却能读懂研究生看不懂的图纸;他,不是慈善家,却对待在国外的农民工亲如兄弟,在国内带动周边100余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他就是日照市岚山区中楼镇彭家峪村农民工、“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玉村。
截至2017年5月份,张玉村带领国内1400余人在国外务工,其中国内、国外大学生、工程师43人。他带领的施工队年产值近亿元,创收外汇2亿多元。目前,在世界第一条沙漠高铁——沙特麦麦高铁项目部担任桥梁作业队的一名队长。
14岁那年,初中未毕业的张玉村随着农民工大潮到处打工,1991年开始到中铁十八局二公司、国际公司工作至今。1992年参加南昆铁路南盘江特大桥始,跟随中铁18局转战国内外各施工项目24年,积累了丰富的桥梁施工经验,多年来参与施工的桥梁40多座、世界级特大桥10余座,涵洞及其他结构建筑物不计其数,在国内外得到了领导、业主、监理的高度评价。
从18岁打工开始接触桥梁道路建设开始,张玉村深感自己知识的欠缺,懂得了科学文化的重要。于是,他决心在认真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文化素质,做一个合格的农民工。24年来,他只要有空,他就跟领导、工程师、老师傅学习知识,因初中未毕业,文化基础薄弱,在看施工图纸、工程施工设计图上尤为吃力,这时的张玉村就下定决心自学几何、工程力学、建筑学,他省吃俭用购买了书籍,闲暇时就自学,遇到搞不明白的问题就去问工程师、老师傅,有时即使在吃饭时也是边问边吃,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馒头上”,在求知路上,其间的点点滴滴和实践困难不胜枚举!就是在这许多的努力付出下,他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终于掌握了过硬的桥梁、道路建设技术。正是靠着对桥梁建设的执着坚守和一个中国农民的质朴情怀,只有初中文化的张玉村,如今,不但能与外国工程师交流,而且还收了3名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大学生徒弟。
有一年张玉村参与承建麦麦高铁,由于铁路桥复杂段,最大宽度达到72.6米。面对沙特日常四五十度的高温条件下,极端高温达到55度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避免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形成的高温易开裂问题,是张玉村和他的桥梁作业队必须解决的难题。当地人不认可原先的施工方案,张玉村参与专业技术人员会议探讨方案,并发挥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大胆提出了高温混凝土冷凝浇筑施工技术。并重新设计了符合当地地理特征情况的方案,赢得了西班牙和比利时监理的高度认可,确保了铁路桥的质量,被这帮挑剔的外国专家称为“玉村奇迹”。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中国“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国农民工已成为国际建筑市场展现中国形象、铸造中国品牌的中坚力量。通过张玉村在麦麦高铁的故事,也让世界看到了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农民正成长为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既紧跟国际技术前沿,学会并掌握了集资源配置、施工计划、施工节点于一体的大型道路项目建设技术;更恪守并强化了中国工人追求建桥工艺精益求精的 “工匠精神”,同时也折射出了“中国农民——中国素质——中国速度——中国品质”的时代内涵和重大国际影响。正如在国际市场打拼16年的张玉村自豪地说:干一行要爱一行、钻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42年前,我父亲给我取名时,只是希望我今后能成为我们彭家峪村里的一块宝玉。但我父亲没有想到,我不但走出了彭家峪村,走出了山东,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成为一名“中国工匠”,而且成长为 “地球村”中的优秀村民,成为“全球工匠”。
张玉村,不仅是“桥梁大拿”,更是乡里乡亲的大善人,多年来帮助的困难职工、贫困乡亲更是不计其数。家乡是贫困村,富裕后的他不忘父老乡亲,投资2000余万元兴建日照玉村高效农业示范园,重点建设集高标准蔬菜大棚、水果大棚、旅游采摘观光大棚,办公楼、蔬菜加工车间、恒温库等一体式现代高效农业旅游采摘园区。截至目前,已完成项目主题建设,进入工程收尾阶段。同时他积极支持我镇扶贫工作,结合其兴建的主题园区与镇扶贫办达成2017年中楼镇峪子社区冬暖式蔬菜大棚建设扶贫项目,该项目为承租式运营管理。现已建成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11个,2018年即将投产,预计可实现项目收益20余万元。届时可实现周边167户297名未脱贫人口年人均增收500元左右、解决贫困乡亲的就业问题提供岗位110余个。这一切,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故而有口皆碑称其善人。
张玉村,一个山沟里走出的普通农民的发展历程,更是中国农民、中国素质、中国形象、中国品质、中国创造的发展历程,也正是今天中国大步前进的时代强音。